黄平县怎么“牛”起来②农机种牧草 降低养牛成本增加效益

编者按:

截至2023年1月,黄平县全县肉牛存栏36988头,出栏2011头,牛肉产量263.44吨,全县现有10头以上养牛场145个。养殖小区内户年纯收入10到40万元。黄平县是怎么“牛”起来的?近日,多彩贵州网记者深入黄平县采访探寻养牛致富路。

记者 程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黄平,说起“养牛”不得不提远近闻名的“农机大佬”杨秀成。

走进杨秀成的养牛场,杨秀成从头到脚干干净净,正在熟练地操作着他的播草机。大多数人都认为,养牛老板应该都是“脏兮兮”“臭哄哄”的,但作为养牛人的杨秀成为何做到干净整洁?为何劳动效率这么高?这不得不从他的养牛故事说起。

2014年,杨秀成从部队退役,怀着带动家乡人致富的初心,放弃转业安置,毅然选择回乡自主创业,发展起了种草养牛。“养牛是个技术活,必须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饲养,饲草料用对了,牛才长得好而且快。”在了解青贮玉米养牛耐存储、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的优点后,杨秀成打破了种草养牛的“常规操作”,率先种植了35亩青贮玉米,当年的养殖效益明显提高。种植青贮玉米尝到甜头后,杨秀成不断扩大种养殖规模,合作社慢慢走上正轨。2016年10月,他注册成立了黄平县禾牧农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场从最初的50来头牛到数量最多时可达400多头。

养殖规模扩大后,人工成本高、种植效率低成了杨秀成的又一个新难题。经多方考虑以后,杨秀成萌生了机械化作业的想法。

2018年,他购买了1台704拖拉机和1台播种机,从此开始走上了畜牧饲草全机械化的道路。“通过几年的积累,现在我们合作社共有犁土机、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无人机等农业机械29台,有农机手6人。”杨秀成说道。

杨秀成在收割青贮玉米

“我们合作社的服务理念就是让养牛户全程不用担心。”杨秀成说,农机服务可以帮农民实现玉米或牧草从播种、管理、收割到贮存机械化最大化,全程服务无忧。同时,成本还能降低50%左右,每亩地仅收取600元服务费,效率却提高200%以上,“以前一人一天只能完成一亩地的种植或者收割,现在我们机械化工作后,一人一天可完成二十亩以上工作。”他说,这样养牛户可以不用花太多精力在牧草上,只管专心喂牛。

杨秀成介绍,通过改装农机具,不仅使农业机械化顺利走进山地,还可以把拖拉机改装土地翻犁机、起垄机、牧草收割机,真正实现了一机多用,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农机具的改装,有时候坐在院坝上就能指挥机器劳动,真正实现山区牧草种植、播种、收割、病害防治的机械化。”杨秀成说,通过开展社会化服务,不仅加快了收割效率,工人收入也明显增加,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周边农户的成本反而下降。

2022年,黄平县禾牧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周边农户及县外养殖主体提供土地翻犁、牧草收割、加工等社会化服务16000余亩。

关键词:

上一篇:上海车船税征收标准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