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汪成明 孙磊 张伟群
图据视觉中国
2023年4月5日,是疫情防控之后全面放开现场祭扫的第一个清明节。据媒体报道,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定于当天上午9时50分在陕西省黄陵县和丽水缙云同步隆重举行, 数万名海内外华人现场共祭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在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里,春节与清明这两个节日非常特殊,与家和故乡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春节是阖家团圆,清明则是慎终追远,祭奠祖先。这两个节日都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特别是清明时节,回乡祭祖也是国人的共同心愿。
【资料图】
14亿华夏儿女,在清明前后溯源、寻根、凝心、铸魂,于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激荡中,实现精神共振奋、意志大一统。所以中国不少地方,都流传这样一句话:清明大过年。
那么,比“年”还“大”的清明,究竟“大”在何处?
图据视觉中国
(一)
在中国,没有哪一个节日像清明这样,能明明白白回答你的灵魂拷问:我从哪里来?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人们常说,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但父母们却说,忘了祖先哪儿都不是家。海峡对岸73岁的马英九先生,这个清明也专程回到湖南韶山,祭扫列祖列宗,以示忠孝仁义。
清明之“大”,体现在它最初就与忠孝二字直接关联。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落难,臣子介子推割自己的肉来给主公解饥,留下了“割股奉君”的千古忠义佳话。后来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介子推却不食君禄隐居绵山,最终“抱树而死",而在他死去的柳树上,发现留下一首诗,劝晋文公廉政,最后一句是“清明复清明”。从此,晋文公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全国都要禁烟火、吃冷食。
几千年来,清明祭扫不仅成为历朝历代礼制大事,也如春雨润物无声,飞入大范围的寻常百姓家。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在清明这天,皇宫举行钻榆柳木取火的礼仪,意蕴取新火、万象新。唐朝皇帝曾向全国百姓发布寒食诏令:“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编入礼典,永为常式。”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据视觉中国。
至宋元时期,清明成为一个有着整套严密体系的大节,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踏青与寒食风俗相融合,举国上下,全民参与。“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中华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早春“落花飞絮”季节北宋帝都的生活图景,画中描绘了800余个形态各异的鲜活人物:有欢乐百姓,有贩夫走卒,还有观水赏鱼的俊逸书生……此画获宋徽宗欣然题诗“水在上河春”,称得上是900年多前的中华清明盛世图。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始于周代汉族的清明节,2500多年来,影响了中华大家庭的同胞手足。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到了现代,清明入假,成为家国共识。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将公历4月5日确定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开始,清明节正式成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
图据视觉中国
浙江作为鱼米之乡,自然给清明这个大节贡献了诸多江南味。老底子的杭嘉湖平原,清明是要赛龙舟的,目的祈求蚕神保佑养蚕丰收。至于寒食传统食物制作、迎来送往随礼、清明祭祀、给先祖与姻祖上坟扫墓、准备农耕之事、踏青和观赏社戏等活动,所有礼仪上的繁文缛节,一件都不能少。而旧时的京杭大运河一带,则有全家团聚、祀神祭祖、吃团圆饭的规矩,排场与过年相比也是不遑多让。
绍兴则因水乡河流纵横,旧时扫墓非用船不可,鉴湖、瓜渚湖、青甸湖、铜盘江、白塔洋、贺家池等水域上,“上坟船”如过江之鲫,构成了清明时节的一道独特风景。
此外,旧时江南的清明,人们会将杨柳枝插在屋檐瓦下和门户上,妇女将柳枝插在鬃发上,小孩要戴柳枝编的帽子,人们认为这样可避虫毒,趋吉避凶。
南京雨花台。图据视觉中国
(二)
在中国,也没有哪一个节日像清明这样,能清清楚楚告诉你:我往何处去?
老祖宗早就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在清明这一天集体回望,目的则是要把未来看得更清楚,从而不陷于仿徨、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为有牺牲多壮志。华夏丰碑由一代代先烈前仆后继而铸,九州伟业是千万仁人志士齐心合力创就。建党百年来,中华民族英雄辈出。他们有生的伟大、死得光荣的刘胡兰;有舍生取义的狼牙山五壮士;有最美奋斗者的海空卫士王伟……每个时代,为国家、为人民而牺牲的英雄和烈士,都是民族的脊梁。即使岁月变迁,他们的功勋也不会被磨灭,纵然岁月长河,也冲不淡人们对英雄的缅怀。
淡忘历史的国家没有根,辜负英雄的民族没有魂。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扫革命先烈,是这个节日最重要的事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信仰。
通过清明祭祀先烈,年轻一代方能懂得:未来往何处去?当然是往奋发图强的航道上去、往励精图治的赛道上去、往大展宏图的天地中去。明明白白地知道“我往何处去”,才能更真真切切地晓得“我将归何处”。
祭扫先人,表达了树叶对根的情谊;祭扫先烈先贤,更让年轻一代懂得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图据视觉中国
(三)
当清明回答了“我从哪里来”和“我到哪里去”这两个灵魂叩问,反过来,我们是否也该扪心自问:既然“清明大过年”,我们该如何真正过好这一天?
有人说,清明节有三重意义。一是不忘先祖,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曾忘记先辈;二是不失清明,一个人只有内心清明,人生才能清明;三是不负韶华,扫墓是一次关于生命的启蒙,明白生命的短暂,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然而,在这样意蕴清洁明净的节日中,也有一些行为却并不“清明”,相反有些污浊。不仅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社会资源,也扭曲了清明的内涵。
如冥品夸张离谱,“别墅”“二奶”“麻将桌”粉墨登场;又比如,祭品离经叛道,直接给先人烧人民币或者高仿人民币,把违法当成孝心;更有所谓职业扫墓人,未经他人同意,强推“扫墓”服务,四处索要红包,令人生厌……
那我们该如何激“浊”扬“清”呢?
笔者认为,追思在于“走心”而非流于形式。网上祭奠、居家祭奠、请人代祭等新型祭奠方式,或以敬献鲜花、读写家书代替烧纸、放鞭炮,一样可以心到、意到、情到。有人为逝去的亲人选择树葬、花葬、草坪葬等,寓意人来于自然、归于自然,是对生命的极大尊重,也向后辈展示了更顺应天道的祭奠方式。
永远不变的是变化。我们应当用变化的祭扫方式,来确保民族底色不变。举办清明网上主题征文、影像展览等活动,这些与时俱进的文明新风尚,既上好了绿色低碳“必修课”,也传递了优良家风“接力棒”,更唱响了家国情怀“主旋律”。
因新冠疫情催生的“清明思亲 书香祭扫”主题征稿活动,浙江老年报已连续举办了3届,今年依旧。四年来,累计收到近万网友的书信与网上投稿。2020年清明,浙江大学退休教授杨达寿创作的《纪念浙大革命烈士诗抄(十二首)》,上线后客户端阅读量48小时内就突36w+;24岁的厦门大学在读研究生王公睿创作的《影子》一文,深情回忆一年前去世的外公,字里行间满满都是思念与不舍。纸短意长,笔浅情深,墨尽意在。
对英雄离去的痛惜、梦里与故人相会的惊喜、以诗词寄哀思的怅惋……深深嵌在字里行间无限追忆的“云祭扫”,收获流量无数。有人说, 在3个特殊的清明节,很多老年人通过宅家创作,安然“越过”疫情期间的清明祭扫,展现了媒体的为民情怀。
老子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中国文明几千年星火不绝,与“不忘本”“不忘根”的民族特质有重要关系。笔者认为,一切缅怀都是为了更好传承,一切追忆都是为了更有力前行。
正如作家史铁生所说:“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无论是什么,总能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在血浓于水的清明节里,不走形式,只走心。
关键词: